龙8登录龙8登录此次论坛以“中国文化自信和茶生活方式的复兴”为主题,邀请了国内茶业主管部门相关领导、知名茶业公立高等院校、顶尖茶业私立教育培训机构的领军人物,从产业政策、学科教研、职业培训、社会传播等度来探讨中华茶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邀请云南省农业厅、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中国普洱茶国际品鉴委员会作为本次论坛的指导单位。联合浙江大学、云南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西南农业大学、日本中国茶叶学会、和静茶修学堂、茶家十职、华茶青年会等中国乃至亚洲顶尖的茶教育公立与私立学校机构一道,打造中国首个互助交流,合作共赢的茶教育交流分享平台,促进中国茶教育产业的优化升级与改革创新。
在特邀嘉宾主持王琼老师的隆重介绍下,云南农业大学普洱茶学院副院长李家华作的“我国茶教育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主题演讲,拉开了首届中华茶教育论坛的序幕。
李家华教授从中国是茶的故乡讲起,为大家梳理和总结了中国茶教育的发展历史。从1931年广州中山大学农学院开设茶作课起,到目前为止,各大茶高等为茶行业培育了上万名本科茶学专业的学生、上千名研究生学、以及一批外国茶学研究生以及进修生。为国内外的茶产业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同时我国茶学教育对世界茶叶生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茶树种植领域选育推广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茶树品种、茶树病虫害综合治理等既为世界茶叶生产提供理论、同时还提供了实践。
李家华教授总结到:目前我国的茶教育有学科建设成效显著,茶学专业人才层次呈多样性、茶学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办学规模、结构趋于合理,人才培养目标、模式、布局趋于多元化,茶教育的发展呈现欣欣向荣的态势。
在演讲中,李家华副院长赞扬了弘益大学堂在茶教育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对未来社会化茶培训成为向大众普及茶文化的主力军,做出了期待。
湖南农业大学茶学系朱海燕教授,从自己做为一个当代茶教育发展的见证者开始了自己的“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的探讨——以茶文化为例”的主题演讲。演讲主要分为:从国家对传统文化的态度、茶文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茶文化教育的几点看法三部分,朱海燕教教授从茶文化历史到茶文化的教育,给现场的听众们带来对茶文化的全新的认知。
“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他们高智商、世俗、老道、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朱教授在演讲中引用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的一番言论,是在警醒茶教育要远离培养这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更应该在茶教育中继承和发扬陆羽所倡导的“精行俭德”。
说到茶文化的亦喜亦忧的现状,朱海燕教授说到:“饮茶群体越来越广,传统生活文化逐渐复兴,随之文化教育也广受大家的关注,但随着而来的重形式而轻内容、重利益而轻育人、脱离民众生活的茶文化教育现象到处可见。”
朱海燕教授还在演讲中分享了她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茶文化教育传播的可能性,朱教授录制的《中国茶道》的网络公开课,已经有超过100000人在线上学习了该课程。这也是高校教师在茶文化传播中,进行的与时俱进创新教学教育模式地探索。
作为日本中国茶协会的会长,王亚雷先生则给我们从自身经验出发,总结和对比了中国茶教育和日本的茶教育的不同。
日本的茶教育上面与中国的比较。日本作方发达国家的唯一产茶国,茶产业持续发展,主要依靠科技和文化支撑。说到日本茶文化氛围,大家第一就会想到日本茶道,它主要分为煎茶道和抹茶道,日本的茶道我个人认为,它主要是精神上的、非生活化的活动。在茶教育方面,日本没有设置茶叶系(学科),大学有针对茶叶相关的不同专题进行研究的教授,比如农业方面有茶树的栽培研究,茶叶健康则在药学方面研究。
在日本,日本茶、红茶、中国茶,都有不同的职业培训,日本茶的检定主要以通信教育自学为主,全国材,参加全国统一报名,不同地区考试,针对不同茶叶用不同茶具,等级越低的茶叶,用的茶具越大,等级越高的茶叶用的茶具越小,生活中也是这样。考试合格后可以得到合格者会员证、徽章、认定书。
在日本,中国茶培训也很受茶人欢迎,日本消费者很喜欢中国茶和中国茶文化,在学习种类繁多的中国茶的同时,也学习历史、各种名优茶的加工和由来、茶器与茶叶的关联、水质软硬对冲泡的影响等等。
日本茶培训对我国的启发,日本人的求知欲很强烈,在学科上,他们要求精确、数字化,培训需标准化,考试要求统一化,知识研修经常化。他们重视书本和课堂学习以外的实践,茶产地实地去参观。
在日本,持有资格证书更利于工作,泡茶的价格也会不同,可以说资格证书是日本茶人提高身价的一个重要途径,持有日本茶、红茶、中国茶三个资格的茶有人在,他们都是茶人中佼佼者,这样的观念,也是中国茶人应该倡导。
弘益大学堂校长李乐骏,则以“中国文化自信与茶生活方式的复兴——一种文化自信与美好生活”的主题,展开演讲。李校长从茶教育产业发展的时代基石、茶教育产业在当代的全新的视野、茶教育产业未来高速增长的历史机遇、弘益大学堂在茶教育中的实践、当代茶教育产业发展的三个问题等几个方面展开,旁征博引,理论和实践皆有。最后李校长呼吁到:茶教育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事业,弘益愿意与各位投身茶教育的大家、支持茶教育的大德、热爱茶教育的大众一道,全面振兴中华茶教育产业。
听完了四位主讲嘉宾精彩的演讲之后,弘益大学堂为现场的观众带来了美轮美奂的茶、花、香为主题的生活美学展演,带来了美的视觉享受。
西南大学茶叶研究所所长、西南农业大学刘勤晋教授,首先开始发言。刘勤晋老师简要回顾了中国的茶教育的历史:一段是古代的茶教育,古代的茶圣陆羽先生,茶经所提倡的古代茶学;第二段是1939年,当代茶圣吴觉农先生,吴觉农先生在战时创立了茶学系,对中国当代茶教育发展是里程碑式的。但是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茶教育还是比较单薄,第一,它限制在农业高等教育这个范畴,第二,它主要教学培养目标,是为茶叶生产加工流通培养人才。真正的茶叶高等教育的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以后,茶教育最大的成就是茶教育的额普及,茶教育进入,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因此,茶的职业技术教育、茶的社会教育,茶教育进农村、进课堂,成为了社会文化教育很重要的一部分。
茶教育最基础的是要普及茶的科学,普及茶的文化,更重要的是要有一批德艺双修、热爱茶学教育的老师的出现,当前最重要的是解决师资的问题,希望在高等教育里设立茶学系,如茶学师范,用大学的教育来培养一批茶叶的师资,既懂茶的科学,栽培、制造、审评,又对茶的文化、教育学精通。
茶教育近年已经有一些积淀,现在茶艺师职业技术认证已经名正言顺,得到国家的承认,刘教授的建议就是进一步提升标准,完善茶高、中、初级教程。刘教授曾经看到一个视频,它讲黄茶,黄茶要进行萎凋杀青揉捻发酵烘焙,显然这不是黄茶的工艺,因为黄茶是传统工艺,很多地方已然失传,现在绿茶产区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把黄茶又重新翻新出来,比如君山银针本来是黄茶,但很多人已经不按黄茶工艺制作,现在又恢复黄茶,结果还是绿茶工艺,显然这是误人子弟,所以需要有标准教程,有一个多层次的茶教育管理机构,需要由政府来出面。现在我们在讲文化自信,国家文化部也十分重视传统文化的教育复兴,所以可以请我们的政府,特别是主管文化的部门把茶文化的教育规范化,纳入体制内,纳入国家文化管理部门的层次。我们文化的管理是由基层的文化站文化馆,一直到文化局文化部,希望也能将茶文化纳入文化管理部门管理的范畴。
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的杨琴媛女士,则从行业协会如何主导茶文化传播出发,强调茶行业协会要做好自己为产业服务的职能,服务好会员单位,为会员单位分忧解难,同时积极将正确的茶观念传播到一线的从业者中,同时行业协会要做好政府部门和企业交流沟通的桥梁作用,行业协会发挥自己的作用,为茶文化的传播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
作为茶文化研究领域的权威专家,余悦老师从文化自信开始了自己的发言。文化自信是自觉、自立、自律三者缺一不可,我们不能因为不自信而走向自卑,也不能因为过度自信走向自负。我们的茶学教育从陆羽开始,现当代的茶学教育培训,从清朝末年开始就有,所以我们搞培训的也要自信。我们要自信,作为国家颁布的茶艺师标准,且已经实行十五年。未来茶教育之路路漫漫,但三点是很重要的:第一我们能否自律、第二师资人才的培养、第三教材的编写。未来之路,我就一句话,在我们有文化自信的同时,还能不断发现问题,不断改进问题,不断完善和提高我们。
浙江大学黄志根副教授则从文化和教育之间的关系,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一文化是很难讲的,教育具有针对性,文化内部充满战略,文化很广意义很大;二作为茶人,茶圣陆羽,他很有自信,具有历史自信与未来自信,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三是茶产业教育人才的培养,相互学习,且愿意脚踏实地的为茶文化的传承发展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时黄教授也给大家诠释一杯茶与生活和生命的关系。
此次特邀主持嘉宾的王琼老师,则从自己作为和静茶修创始人,从和静茶修的“借茶修为,以茶养德”理念出发,探讨了中国茶教育的普及以及对茶生活方式复兴的促进。王老师强调把日常生活习惯纳入一杯茶,并行成为生活的一种常态。茶修是基于茶艺和茶道基础上的一种做到,把美好的事物美好的理论,践行于生活。当代茶人因为一杯茶给自己更多自信,我们在茶面前,我们是绽放的,是自信的。我们因为爱茶聚集在一起,去创造一种美好的生活方式,也能形成新兴人类对美好的表达,分享给身边更多的人,因为一杯茶的美好有更多的芬芳和自信。
此次论坛在主办方弘益大学堂和深圳华巨臣会展的通力合作下,取得了成功,这虽然只是中华茶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次论坛探讨,但却迈出了茶教育公立高等院校与私立社会化培训机构对话共进,创新协作的坚实一步。我们愿意和每一位投身茶教育的大家、支持茶教育的大德、热爱茶教育的大众一道,全面振兴中华茶教育产业,实现茶教育的全面复兴。让我共同期待,2018年,第二届论坛的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