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8long8唯一官方网站编者按:我们用了三期,讲述了关于张库大道的历史和万里茶道河北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相关内容,历史研究之枯燥、遗迹寻访之艰难、申遗工作之漫长,让我们了解到这项工作有多么不容易。这些成果取得的背后是文史专家、考古专家等许多人不懈的努力,其中有些人为此付出了大半生的心血。
遥想近三百年前,古道漫漫、驼铃阵阵,旅蒙商餐风露宿,用商贸的纽带连接亚欧文明;今天,荒草丛生的古道上虽然没了驼队,但是迎来一批又一批专家学者,他们不怕辛苦,像当年的旅蒙商一样,一遍一遍重走古道,用知识和汗水为世界还原了这条“草原丝绸之路”、“万里茶叶之路”。
他们中,有的已经年逾古稀,有的从青年干到中年,改变的,是岁月留下的印记;不变的,是“张库精神”的传承和“茶道热血”的奔涌,他们是新时代“张库人”!
你可曾想象过这样一个场景:茫茫草原上,一位花甲之年的老专家和几位年富力强的青年文史工作者,喝着瓶装水、啃着冷面包,却飞扬地“指点”历史遗迹的所在。
观点源于思想,语言彰显气质。别看刘振瑛今年70多岁了,说话声如洪钟,走路身板笔直,新的学术观点如同老人家思想的火花一样,频频闪现。
和很多专业学者汗牛充栋的书房不同,刘振瑛的书房更像个库房——两间共二十多平方米的房间里,靠墙的货架上摆满了书,屋子中央除了进门处一条窄窄的过道外,剩下的地方都被“杂物”占领,有老倌儿车的车轮子,有古村水井提水的辘辘,有古建筑上的精美砖雕、瓦当,还有古民宅门前的石鼓,也有破损的碑刻、长城上的砖。这哪里是杂物啊!分明都是文物!属于刘振瑛自己的空间只剩半张桌子,另外半张是一台已经过时十五年以上的老旧电脑。刘振瑛就是用这台电脑“敲”出了一本又一本百万字学术著作。
多年来,刘振瑛主持编撰了《品评张库大道》、《品味大境门》、《品读张家口堡》三部百万字专著,发表论文十五篇,对张家口的历史进行深入细致的发掘探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研究成果,为弘扬张家口历史文化做出杰出贡献。如此一位学术功底深厚、成果丰硕的地方史专家,却总说自己“就是个草根儿”。
事情的起源还得从20多年前讲起。2000年,刘振瑛在大境门景区担任管理工作,深深为家乡历史的悠久厚重感到自豪,立志要投入余生全部精力,从事张家口地方史研究,为树立张家口大好河山的形象夯实文化基础。
对确实是非专业出身的他来说,除了大量书籍的学习,更多的时候,他用一脚一脚的实地勘察、测绘、拍摄,再重新对照史料,分析研判,得出学术观点。考察长城常常跋山涉水一整天,不管是五十岁、六十岁、还是七十岁,他从来不喊累;张家口堡的古建筑、砖雕形制各异,他一个人干不过来,就组织人逐门逐户地调查、拍照,详细记录规格尺寸,对精美的砖雕装饰进行精确测量、绘制;张库大道是张家口从古代过渡到近现代的重要历史资源,可是关于张库大道的记载零星又模糊,为了弄清这段历史,他自费对沿途进行实地考察,数十次往返于张家口向西北数百公里的古商道上,对每一个研究课题进行深入、准确的论证,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收集了数千件珍贵文物,为“还原”张库大道做了大量扎实的工作。
20多年前,五十多岁的他学会了用电脑,为的就是“写东西”。工作起来不分昼夜,累了就睡半小时,醒了接着干;饿了,他有什么吃什么,开水泡米饭配半袋榨菜、两个冷馒头配一块咸菜,不饿就行。
这种痴迷到疯狂的状态影响了他的健康,仅10年时间,他就从啥病没有发展到“三高”,而且心脏支架一上就是4个。即使如此,也挡不住他对张家口地方历史,尤其是张库大道的研究热情。2011年,他随张家口日报社新闻采访团,参加了重走张库大道大型新闻采访活动。远赴乌兰巴托、达尔汗、恰克图、贝加尔湖等地,历经28天,行程5000公里,系统考察古张库大道,并与国外学者进行广泛交流。
名气越来越大,刘振瑛也越来越忙。除了以文化顾问的身份上百次接待过国内外专家学者,还经常受邀到各大专院校及企业、社区等地作客座教授。央视、北京、山西、山东、广西、内蒙古等各级媒体的采访更是家常便饭。他利用一切机会宣讲家乡的厚重历史,传播张家口的地域文化。2015年,他以《张家口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方向》为题目,同德国、奥地利等国外学者同台演讲,收获雷鸣般的掌声。
2016年,繁重的宣传和研究工作又一次累倒了他,心血管又被置入了两个支架,医生说“已经六个支架啦!这是一个人的极限!”
这种身体状况,换做是谁,恐怕都要歇一歇,但是刘振瑛的脚步从未停歇。2018年,他应邀加入纪录片《张库大道》的拍摄团队,随同摄制组起早贪黑地奔忙在拍摄现场;2019年,他参与电视连续剧《塞上风云记》的摄制;从2019年至今,由他主持集体创作的《图说张库大道》《张库大道口述史》《张库大道简史》三部书已经完成,即将出版;2020年,他梳理辑录了两千多条方言词汇,并详细解读,出版了约十六万多字的《口语方言》。该书为口语方言的研究开辟了新篇章,填补了张家口地区方言研究的空白。
“横向的长城和纵向的商道构成了近六百年来张家口历史的大纵横,这是我最近思考得出的,我还要把它细化成一篇扎实的文章。”三九寒冬,一说历史研究,刘振瑛老师的热情就像流火七月。
有人曾问他:“为什么要这么坚持·”他的回答是:“把咱们张家口宣传出去这件事,我认准了,就要一直干下去!”
和刘振瑛相比,现任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研究馆员李现云无疑是张库大道研究、万里茶道河北段申遗工作的“新生力量”。
“我从事文物保护研究工作20多年了,2014年,加入‘万里茶道河北段’申遗这个工作团队时,我35岁。”
从35岁到45岁,这几乎是一个人工作能力成长最快、体力精力也最好的10年。李现云几乎把这10年全部倾注在以万里茶道申遗为代表线型文化遗产保护和地方史研究上。
2015年6月,李现云作为“万里茶道”申遗张家口段文物遗迹调查领导小组主要成员,重走张库古商道的不同路线,对暂定遗存点进行测绘。这个工作听着有趣,干起来不是一般的辛苦。张库古商道的沿线如今多半已经荒芜,甚至少有人烟。他们带着帐篷、干粮,栉风沐雨,露宿草原;深入当地百姓家中,田间地头,席地而坐,认真聆听老年人讲述老故事,向他们征集老照片、老物件。几个月里,上百次调研,不辞劳苦地探寻、访查、测绘,本就身形瘦小的李现云又瘦了一大圈、黑了好几个色号。
李现云告诉记者:“那时候,我年轻,跟着刘振瑛老师学、干,有时候忙了半天、白跑了一圈,我会沮丧,刘老师就开导我、鼓励我,那段经历对我来说,是特别的,是难忘的,是我一生的财富。”
和刘振瑛老师不同,李现云不能仅凭热爱,更多的时候,他的工作要体现出专业性。有时,越专业也就越残酷。
“万里茶道申遗工作启动之后,首先要确定的就是张库古道的路线和调查点的筛选,你别看我们奔波了那么久、掌握了那么多第一手资料,对我们来说,每一个调查点的背后都是几百年的风云历史,都是十分珍贵的,但最终能进入首轮申报推荐点的只有6处。可以说,筛掉每一处我们都舍不得,但,别无选择。”李现云说。
“不能。万里茶道申遗的推荐点分为重点推荐点和一般推荐点两种,目前全国共有45处重点推荐点,张家口有张家口堡、大境门、察哈尔都统署旧址、宣化古城、鸡鸣驿城5处;全国共有44处一般推荐点,张家口仅有军台遗址1处。随着万里申遗工作的推进,后续还会有更残酷的推荐点遴选,我们还要面对国内其他省份和我们类似的文物遗迹的竞争。比如我们张家口有察哈尔都统署,功能几乎相同、只是时间略晚的都统署,在内蒙古自治区也有一个。首轮遴选,两个都可以作为重点推荐点,但最终,可能只有一个留下,另一个就被筛掉了。目前这99个推荐点,能保留下的可能不足三分之一。”
虽然很残酷,但作为河北段调查组的负责人,李现云仍在做更充足的准备。他说:“不管多难,我们也要坚持下去;不管多久,我们也要努力下去!这是刘振瑛老师的精神给我带来的启示和信心!”